每日热点:感受厚重中原文化‖郑州南水北调博物馆游记
(资料图)
5月18日是国家博物馆日,在这一天去博物馆游览学习特别应景。本来我是想带着孩子去河南省博物馆的,可惜预约不上,预约要在两个月之后了。我想想还有郑州市博物馆呢,我就试试预约一下,没想到真的被我抢到了。
来到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的郑州博物馆,看到这里已经挂上了南水北调博物馆的牌子,我查了一下,原来郑州市博物馆有两个馆, 分别是建于1999年的嵩山路馆和2021建成使用的郑州文翰街馆。我们参观的是嵩山路馆,这个馆从2021年被改为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主要用于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南阳到安阳沿线8个地市出土的石器,陶器,铁器、遗址等文物进行永久集中展示。
走进嵩山路馆,已经有很多市民在排队,管理人员在维持秩序,用大喇叭告诉大家,提前准备好预约码,没有预约码的将不能进入。因为来参观的孩子居多,馆方还在院子里设置了一个儿童游乐区让孩子们在里面玩耍。
这个博物馆的外观古朴大气,有点像青铜器中的鼎。查看了馆方的介绍,果然是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基础,取“鼎立中原”之寓意,配以圆形碟状屋顶,隐喻“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彰显了郑州厚重的中原文化底蕴。
走进博物馆,迎面的一面墙上镌刻着《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是专门打造的长渠缀珍主题墙和第一展厅南阳展区;二楼的第二展厅和第三展厅,分别是平顶山展区、许昌展区、郑州展区、焦作展区、新乡展区,鹤壁展区和安阳展区;三楼是摄影图片展区。馆藏文物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中华文明历史时期。
在第一展厅,我对郑州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郑州曾是中国最早的夏、商王朝,以及众多诸侯立国建都之吉壤。那一片片史前骨、一块块打磨石、一只只修复的白陶瓦罐,见证了“仰韶文化”“大河文化”“龙山文化”等由漫长的原始社会向夏王朝奴隶社会的进化。让我们逐渐了解这里最早的先民是怎样一步步进化、一步步走向华夏文明的。
在二楼第二展厅,我看到了一把把青铜制作的刀鏃戟箭和很多铜镜印鉴,以及青铜酒壶,彰显出夏商周不同时期古人的聪明和智慧。除了青铜器皿之外,还陈列有古代大量陶器,从红陶到灰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唐三彩,由原始瓷器到青瓷、白瓷、青花、彩瓷,足以验证郑州古代陶瓷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接着来到三楼,这里的展厅面积小,因博物馆展厅呈“锥形”,越往上越尖,整个第三展厅展出的主要是青铜鸟兽器件、陶器、泥塑和各种人俑造像。其中,很多的武士俑和人面镇墓兽都是怒目圆睁,高鼻梁,深眼窝,高额头,不像中原汉人,很想现在的欧洲东亚人。从人物的面貌上可以看出,唐后五代十国时期,五胡乱华、汉胡融合的历史见证。还有很多木雕泥塑砖雕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各民族生活的场景和生活物品,向我们集中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劳动场景。
参观三个展区用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时间,让我对郑州等八个地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深邃的与厚重感到惊叹。